唐僧师徒取经途经通天河,河中老鼋本是通天河真正的主人,被名叫灵感大王的妖怪伤了许多儿女,夺了许多眷族,占了“水鼋之第”。得知是唐僧等人赶走了妖怪,老鼋主动要驮唐僧师徒过河。唐僧身无分文,说取经回来再谢它,老鼋不要酬谢,只是请唐僧去西天时帮忙问问佛祖,何时自己能修炼到脱去外壳,得一个人身。唐僧当场应允。唐僧取了真经再渡通天河,老鼋又来载他们渡河,提起此事,唐僧才想到一心只顾真经,忘记帮老鼋询问。老鼋一怒把他们翻到了水里。
老鼋的行为涉嫌故意杀人,之前已经讲过法律条款,此处不再赘述。我们还是来看看唐僧的行为。俗话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唐僧承诺的事情最后没有做到,确实不妥,这段故事,让我想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口头承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由本条法规可知,口头协议虽然不以书面形式存在,但口头协议也是协议,只要法律没有规定一定要订立书面合同,只要是双方真实的意思表达,一般情况下也同样具有法律效力。而房屋销售合同、建设工程合同、技术开发合同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必须要采用书面协议方式的合同,如是采取口头约定,则不能受到法律保护。
如今因为口头承诺不兑现的法律纠纷相对较多,尤其是在农民工短期用工时,常常采用口头协议,最后雇佣方拖欠工资,产生劳动合同纠纷。农民工打官司的难点就常常在口头合同的举证。
《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法律、行政法规规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所以双方都认可的口头协议,在法律上是认定为有效的。如果有一方违约,主张一方能有效举证自己已经履行了协议,口头协议也具有法律效力。
俗话说亲兄弟明算账,小编建议,为避免日后的口头合同矛盾纠纷举证难,还是尽量采用更稳妥的书面协议。若避免不了的要使用口头协议,那么就要记住以下几点:
慎重选择达成口头协议的对象,约定前摸清其信誉状况;尽量多找几个与双方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到现场做证人;最好让对方找到可靠的合同担保人;约定达成后密切关注对方的动态;条件成熟时,双方及时补充书面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