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党史学习教育到政法队伍教育整顿,鸡西中院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检验工作成果、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重要抓手,服务有温度,办案有力度,司法有深度。
今天,让我们透过一组组镜头,了解他们司法为民的点滴故事。
镜头一:便民服务中的“信息”智慧
地 点:诉讼服务中心
对 象:视频接待亭、云柜
依据具体工作要求,结合地域特点,鸡西中院制定出台了《关于践行‘让老百姓打官司不求人’庄严承诺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的若干规定》,抓实落靠100项工作措施,推动“让老百姓打官司不求人”由承诺变为现实。
在承诺变为现实的过程中,鸡西中院党组将此项工作作为新时代法院工作的一项重要课题,绘制时间表、制定路线图、签订责任状,让当事人在一次次司法服务中、一个个司法案件中深切体会。
从打官司不求人明白卡到一站式诉讼服务,从加强“四零”服务承诺到完善便民举措,在人民群众与法院接触的第一窗口、第一关口、第一环节,鸡西中院下足了功夫。
走进鸡西中院的诉讼服务中心,一个独立的“小房子”吸引了来访群众的注意。这是鸡西中院一站式建设新“拳头”产品,在全国率先试用的“视频接待亭”,开启了该院非接触式诉讼服务模式。
“这个视频接待亭,依据身份证及案件信息就可以完成注册,而且隔音效果好,保护当事人的隐私,这种不接触的交流不仅避免疾病传播、节省时间,最重要的是能对法官与当事人的沟通过程全程录像。”一位试用过视频接待亭的律师说道。
说起“方便”,不得不提鸡西中院的另一个“新”产品——云柜。这也是鸡西中院在全省法院率先推出的纸质文档云上管理系统。当事人和法院工作人员分别通过身份证和工作证刷卡开箱,投递、收取文件。方便、快捷、高效,成为当事人最大的感受。
镜头二:炕头上平息了家庭矛盾
地 点:当事人家中
人 物:鸡东法院鸡林法庭庭长 吕仙华
对于鸡东县人民法院鸡林法庭庭长吕仙华来说,审理家事案件,关系着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关系着社会稳定,关系着正义的实现,容不得半点疏忽大意,要练就一身工匠功夫,为每位当事人服好务。
近日,一起赡养纠纷案件记在了鸡东县法院鸡林法庭庭长吕仙华的心上。考虑到老人年事已高、行动不便,儿子着急外出打工等因素,吕仙华决定到原告赵某家中进行调解。
“赡养费纠纷的案件,往往症结所在并非是给付赡养费的问题,而是赡养费纠纷背后的家庭矛盾,而疏解根源矛盾,才是案件调解的前提。”吕仙华一边思考调解方案,一边向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传授”办理案件的心得。
吕仙华了解到,赵某之前一直跟大儿子一起生活,去年因为家庭纠纷,回到女儿家生活。但大儿子一直未给付赡养费。此次诉讼,也是为了要求大儿子给付赡养费。
“一家人都在,大家心里有什么话都说出来,说开了,没有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吕仙华让一家人围坐炕上,互相倾诉,弱化矛盾。
大儿子说出了自己的“理”,女儿说出了自己的“困难”,老人说出了自己的“苦衷”。经过一番调解,大儿子表示愿意给付赡养费,最后确定老人仍跟随女儿一起生活,两个儿子每年支付赡养费。
临走前,赵某握着吕仙华的手说,“感谢吕法官,让我的生活有了出路。”案件解决的同时,也让赵某的子女承担义务、顾念亲情,吕仙华说,这才是案件最好的结果。
镜头三:为了村民的幸福生活
地 点:鸡东县明德乡更新村
人 物:鸡西中院扶贫工作队
自鸡西中院扶贫工作队进驻鸡东县明德乡更新村,这里的每一户村民,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记在了扶贫工作队员的心上。从贫困户的脱贫项目,到村民的出行、饮水困难,再到村委会的办公环境,扶贫工作队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
记者再一次随工作队来到更新村,村委会正在重新装修,“法院正在帮助我们进行党建文化展板上墙,院外的公示栏还有广告栏也要更新。”更新村村长说道。
在交谈中记者还了解到,现在的会议桌椅、办公设备都是扶贫工作队组织筹措的,村委会翻修也是扶贫工作队与村干部、热心村民一起动手完成的。
村委会外的一处小房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一了解才知道那是“井房”。对于这口水井的来历,村长如数家珍一般的向记者介绍扶贫工作队的工作“事迹”。从修建田间路、新打机井,到危房重建,扶贫工作队把更新村当做了“家”,村民们也把扶贫队员当做了“知心人”。
在贫困户李秀丰家门口,李秀丰的父母看见工作队的到来,快速的迎了上来,与李伟专委打招呼。“这一看就是经常过来,要不然不能这么熟悉。”采访后,记者用一个“实”字形成扶贫工作队的工作。
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扶贫工作队协助更新村两委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强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积极争取扶贫项目资金,切实抓好扶贫开发工作,努力为驻村村民创造幸福生活。截至2020年,更新村贫困户数为17户,均已成功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