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前妻;被告:那个 “她”;第三人:前夫
这样的官司格局,很多人都能猜个大概
原配要索回婚内男子转给被告的钱
这个时候,男子到底站在哪一边?
这是近日滴道法院刚刚审结的官司
男子和被告同一战壕
口口声声“500是随礼的钱
20块零钱是凑个吉祥数字”
你信吗?
法院会怎么判?
这荒唐的一幕就发生在张女士身上。原来,张女士与本案第三人原系夫妻关系,于2021年底在法院起诉离婚,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刚生效,张女士便将赵女士作为被告、前夫作为第三人告至法院,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赵女士返还第三人在与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赠与被告的钱款合计2万余元。
缘起缘落,前夫以“第三人”身份参加诉讼
滴道法院审理法官收到案件后,联系到原告张女士,了解到案件缘由后,考虑到原告张女士与第三人尚有一名11岁孩子,第三人每个月需承担抚养费2000元,为了不激化矛盾,第一时间启动了诉前调解,但被告与第三人到法院接收应诉材料时,情绪激动,无法配合实现诉前案结事了。
滴道法院依法公开审理了这起不当得利纠纷。
庭审中,原告张女士向法庭提交了微信支付交易明细证明一份,共31页,证明从2017年5月11日至2020年4月4日期间,第三人向被告赵女士转款50笔共计2万余元。
原告张女士、被告赵女士、第三人对争议钱款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激烈辩论。
原告诉称,案件所争议的款项是其与第三人婚内的夫妻共同财产,第三人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私自将钱款赠与被告的行为侵害了其财产权。并且行为本身亦有悖于公序良俗,被告应全额退还该笔钱款。
被告辩称,案件所争议的款项有第三人找她办学历的钱、有帮他随礼的钱,并且其与第三人的金钱是相互往来关系,她也给第三人转钱了。
第三人陈述,与被告的金钱往来是朋友间的正常交往,500是随礼的钱,20块零钱是凑个吉祥数字,并且原告在没征得其同意,私自获取其手机微信的转账凭证,该证据不应被法庭采用。
花开花落 法官交心调解了结爱恨情仇
5.21、8.88、99.9、520、1314、3344……甚至还有多笔0.01的转账记录,法官和助理当庭拿计算器加完原告提交的转账记录,又一笔一笔计算被告提交的微信转账截屏,原、被告互不让步,第三人火上浇油,不断将矛盾激化。
审理法官发现,该起案件的争议焦点的根源并非是块八毛的锱铢必较,而且情结宜解不宜结。
法院应当成为当事人矛盾的缓冲带,而不是挑动当事人决斗的竞技场,尤其是这种涉及到婚姻家事的纠纷,既要解开纠纷的法结,更要解开当事人的心结,判决不一定是最好的方式。
判者,医心。
审理法官随即宣布休庭,将第三人隔离开,结合运用“背对背”、“面对面”的调解方式,释法明理,分别做原、被告、第三人的思想工作,用耐心和责任心化解当事人心中的凝重和焦虑,在没有第三人在场的情况下,女人不再为难女人,原、被告双方打开了5年之久的情感心结。
至此,三方均同意调解,截止发稿日,原告已经拿到诉争钱款。
“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有时去治愈”,不仅是对医生的要求,也是鸡西法院法官们处理家事类纠纷的准则。
在执法办案中
法官不仅会关注案件本身的法律关系
同时也会关注案件背后的故事
帮助他们打开心中症结
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法律的温度、司法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