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底线》大结局,鸡西中院干警难说再见

发布时间:2022-10-14 16:21:47


    “法律不能审判法律之外的事情,

    但我们可以阻止悲剧再次发生”

    “法律有尺度,法官有温度。”

    “法官也是人,我不是神。”

    “爱是想碰触,又收回手”

    《底线》演完了

    但是鸡西中院的干警们有感想

    ……

    张彩娇

    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底线》,使作为法官的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该剧通过以案说法的方式将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案件,通过荧幕呈现给观众,以此折射出法官的司法理念与价值取向。

    《底线》一开头,法官“方远”就遇到当事人送礼的情形,此处回应了电视剧的剧名“底线”。那么什么是底线?底线是事物质变的分界线、做人做事的警戒线,不可踩、更不可越。中国法院网曾刊载过一篇文章《法官应有的底线思维》,底线思维是法官重要的方法论,是“有守”与“有为”的辩证统一。底线思维的“有守”就是要求我们严守“底线”,把纪律规矩挺在法律的前面,在法律底线之前架起高压线,用纪律管人,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使法院干警感受到监督管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明白“红线”是什么,“底线”在哪里,才能不违反纪律,切实做到守住底线不逾越。“有为”就是要求我们具有“高线”意识,不断提高自身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能力,通过办好每一个司法案件来回应人民群众的司法期待。

    史佳玉

    《底线》以当代人民法官为原型,选取真实案件,聚焦社会民生,讲述了法院人在一宗宗关乎群众切身利益以及舆论热议的司法案件中不畏艰险,践行初心使命、坚守法治信仰的动人故事。

    剧中的方远法官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与当事人沟通,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其对法官、法院的信任,如果当事人不信任,法院工作无法顺利开展。”我从事执行接待工作时间不长,但对这点深有感触,在与一些老年人、司法流程有盲区的群体沟通时,不仅要对执行程序进行解释,更要注重对当事人情绪的安抚。法律不是冰冷的工具,多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才能真正化解矛盾。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也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忠诚履行岗位职责,做到事不避难、迎难而上,落实不打折扣、不搞变通,积极主动、扎扎实实地做好各项工作,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谱写不平凡的人生华章。

责任编辑:张岩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