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词:如何把公正与效率抓实抓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身处办案一线的法官有经历,有体会,更有责任。当前,鸡西两级法院从新时代能动司法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出发,“抓前端、治未病”精准“把脉”社会治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即日起,鸡西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开设“探访·诉源治理”专栏,宣传团队用手中笔触和镜头真实记录一线法官“审理一案、普法一次、教育一片、警示一面、治理一域”的司法情怀。
鸡东县鸡林朝鲜族乡地处偏远,年轻人多数外出到韩国打工,留守老人多。交通不便,语言不通,当事人到法庭参加诉讼存在实际困难,如何破题?“群众的需求在哪儿,能动司法的起点就在哪儿。”鸡东法院“双语法官”吕仙华这样回答。
鸡东法院鸡林法庭以减轻当事人诉累、快速解决纠纷为目标,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坝开庭办案,就地调解息诉。
韩老太共育有子女四人,其中小女儿患有精神疾病,韩老太体弱多病,生活十分困难,还要帮衬小女儿,生活一时间陷入了困境,韩老太将子女四人诉至法院,要求四被告按月支付赡养费,承担赡养义务。
吕仙华受理此案后,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且偏远乡村留守老人多,赡养纠纷时有发生。为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决定到原告住所开庭审案。
巡回审理现场,吕仙华充分听取了各方当事人的陈述及意见,被告方辩称,我们收入并不高,还要养孩子,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
看着韩老太花白的头发,吕仙华耐心说法释理,又动之以情,忍不住哽咽道:“你们母亲年岁大了,她自己都说吃不下啥,你们做饭多带她一口就够了,轮流赡养的话,老人还能时常看到你们,你们扪心自问一下,是不是应该她养你小你养她老!”
现场一片安静,加上调解员从亲情上的开导,最终,双方就赡养问题达成协议,问题得到解决,老人眼角泛起了泪花。
探访手记:巡回审判,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
是民心。
鸡林法庭依托“吕仙华法庭工作室”,充分发挥法庭基层治理作用,成立“朝汉民族沟通平台”“老年人赡养综治平台”,着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司法服务平台”。对村内空巢老人、留守儿童进行定期走访,关心生活状况及需求,将精神赡养写入判决书中,要求子女强制履行对老年人的精神赡养,开展送法送爱心活动,进行一对一帮扶。
今年以来,“吕仙华法庭工作室”共有58件家事纠纷在诉讼前端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