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词: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面对诉源治理这一时代课题,鸡西市两级法院努力让纷繁复杂的纠纷宜解而“和”,让千家万户的事因“和”而解,让人民群众的法治获得感成色更足。即日起,鸡西市中级人民法院微信公众号开设“我的诉源治理故事”专栏,由一线法官讲述他们一手抓“末端”办案工作,一手抓“前端”诉源治理,力求“和合无讼”的美好愿景。
今年6月,我受理了兴农镇一起继承权纠纷案件。一位老母亲将自己的子女三人一同告上了法庭,请求继承房屋与土地。
我经过了解,知道案涉房屋产权是老人的,多年前,案涉房屋是由原来的老房翻建,翻建前经过老人同意,大儿子在老房东头加盖了小偏屋开食杂店,当时老两口的应分地也由大儿子耕种经营。翻建后,大儿子认为自己盖的小偏屋也被拆除了,就想要案涉房屋的一头。后来经过村里调解组织调解,大儿子给老母亲每月拿1000元赡养费,老母亲同意将案涉房屋东头给大儿子住,地也由大儿子耕种。但不久,大儿子反悔了,不再拿养老费,老人就不同意大儿子继续住在东屋了。由此,家庭内部因为房子、耕地归属问题产生了纠纷,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在初步了解了基本案情后,我又向当地村委会详细地了解情况,村委会同志介绍,纠纷出现的时候,他们组织过调解,初步化解了矛盾,但当事人各方都没有积极履行和解条件。
我受理案件后,大儿媳妇和我说,她丈夫患脑梗,行动不便,如果来到鸡东县法院进行诉讼有很大不便,在农村类似这样的纠纷时有发生,我就想着要去村里开展巡回审判,可以起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作用。在与当事人约好时间后,我带领办案团队驱车前往兴农镇大儿子家进行巡回审判。
兴农镇离我们法院一个多小时车程,在漫长的路途上,我在思考怎么劝说各方当事人,修补因纠纷造成的亲情裂痕。到达兴农镇后,我们在当事人家的田间地头主持了调解,当事人的主要矛盾点还是在房屋归属问题以及老母亲名下土地耕种收益问题上。
七月流火,天气异常炎热,当事人之间情绪也极为激动。我与书记员不断安抚着各方当事人的情绪,通过唠家常的方式,让一家人回忆起与老人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曾经互相扶持生活的记忆。渐渐地当事人之间情绪平和了,互相之间说话也带有了让步的态度,我看时机成熟,便对房屋的归属权问题开展了调解。
最终,各方对房屋的归属达成了一致意见,同意房屋归二儿子所有,二儿子给大儿子适当补偿。
调解协议达成了,关于房子的继承案件调解结案了。可是大儿子耕种老人土地的问题还摆在各方当事人面前没有解决,由于去世的老人是户主,户上还有老母亲,老母亲有继续耕种的权利,所以土地不能继承。
为了促进案结事了,达到诉源治理,彻底修补亲情的裂痕,我联系了当地的司法所工作人员开展庭所联动,分头做工作,形成合力,最后大儿子将今年耕种的土地承包费给了老母亲,表示如果明年还想种可以继续承包,如果不种就把地归还给老母亲。最终,当事人达成土地耕种问题的案外调解协议。
调解结束,我们每个人身上都被汗水浸透,可是看到纠纷得到了圆满解决,在场的所有人脸上也都露出了笑容。
半个月后,我邀请当地村委会、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起去兴农镇当事人家中进行了回访,当事人紧紧握着我的手道谢。那一刻,我更加体会到了审判工作的意义,审判不是冰冷的法条和强制力,更多的还有维系亲人间的感情,化解各方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通过诉源治理,让千千万万的家庭更加稳定和谐,让社会更加繁荣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