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按照“一要二统三抓实”工作思路,积极推进“四化四解四到位”诉源治理新格局,让大量矛盾纠纷化在源头、解在诉前、消在萌芽,实现案结事了政通人和,实现法结与心结双解。我们邀请鸡西法院各基层法院院长谈一谈他眼中的诉源治理。
滴道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苑司新
2021年2月1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强调“加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前端化解、关口把控,完善预防性法律制度,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9月,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诉源治理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的实施意见》,在总结提炼近年来人民法院参与诉源治理实践成果基础上,要求完善人民法院源头化解纠纷工作格局,建立分类分级预防化解矛盾纠纷路径,健全人民法院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工作机制以及对金融、劳动争议、婚恋家庭、知识产权、互联网纠纷等重点领域源头化解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
滴道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构建“党委领导、府院联动、法院主推、行业参与”诉源治理工作格局;聚焦“物业、金融、劳动”三类案件搭建类案分流递进路径,持续完善“老法官工作室、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一村一社区一法官、一庭两所矛盾纠纷联调”以及“龙法和”云法庭等强基导向重点工作,积极探索个案分流新路径,源头预防化解纠纷效能不断释放,前端解纷能力在多元共治格局中有力增强,诉源治理工作取得明显阶段性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工作,给纠纷做减法,给服务做加法。
滴道法院在院内设立“老法官工作室”,聘请2名退休法官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释法析理,化解矛盾,参与诉前调解工作;在派出法庭设立“郝法官工作室”,组建快审团队,2022年1月至2023年7月,“郝法官工作室”共调解案件426件。多元调解、助推案结事了。结合区域实际,在社区和乡村、企业聘请了人民调解员32人,形成了调解网络,让调解员积极参与矛盾纠纷化解。在院内和派出法庭专门设立2个“人民调解工作室”,让人民调解组织进驻法院,实现调解组织工作前移。在2所学校设置了2名法治副校长,在社区和区域大中型企业设置了2个法治宣传组,每月在辖区内开展一次专项法治宣传活动,大力传播法治文明,有力促进了社会法治文明风尚健康发展。
发挥“一站式”多元解纷优势,探索“前端”改革,启动“后端”改革。
滴道法院坚持践行“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工作要求,扎实探索开展“前端”改革,在立案庭设立多元解纷中心,组建多元解纷团队,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探索“源头预防为主,非诉机制挺在前,法院裁决终局”的多元解纷模式。以司法为民为中心,将司法服务根植于“最深处”。2022年以来,诉前调解收案622件,化解316件,诉前调解成功率51%,平均调解天数2.6天。调解执行有效联动。启动“后端”改革,执行局成立速执组,打通司法确认和调解案件快速执行通道,确保司法确认程序与速执机制有效对接,真正实现调解执行无缝对接。
构筑多元化解诉源治理体系,扩大宣传做“乘法”,便民诉讼做“除法”。
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化解,宣传营造以低成本“非诉”方式解决纠纷的浓厚氛围,实现以村(社区)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开展巡回调解、巡回普法等活动,积极宣讲法律知识。积极开展法律七进、法治副校长等形式的法治宣传活动,为辖区内企业、单位、学校、村民定期提供法律咨询服务,不断增强群众法治意识,形成办事依法、遇到问题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环境。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利用云平台、微信、电话等现代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调解、立案、交费、开庭、送达等工作,让诉讼、调解更加便捷化、专业化。持续开展交通事故纠纷案件专业化审判,通过“道交一体化”平台实现一站式处理,以科技的力量促进诉源治理效能稳步提升。今年1-7月,机动车事故责任纠纷案件进入诉讼18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