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鸡西中院成功化解一起跨越30年的民间借贷纠纷案。面对被告下落不明、证据年代久远、中间人死无对证等重重困难,鸡西中院民二庭在二审中穷尽一切手段查找被告下落,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让“尘封多年”的旧账画上圆满句号,既解了“法结”,也化解了双方的“心结”。
案情回顾:三十年前借款成“悬案”
1994年,被告高某因做生意急需用钱,向原告王某借款18000元,王某现金交付高某后,高某出具借据一份,李某签字见证,未约定还款时间和利息。其后,被告高某因故搬家,双方未再联系上,原告王某通过各种途径多次找高某一直未果。2024年,原告王某诉至一审法院,要求被告高某偿还借款本金18000元,并申请法院查控、冻结被告财产。一审法院通过被告高某原住所地居委会、户籍地派出所、线上查控财产线索等多种途径均未找到其现住址、联系方式和财产线索,公告送达后缺席审理,因见证人已去世,现有证据无法核实借据是否系被告所签、借款是否实际交付,一审法院判决驳回了原告王某的诉讼请求。王某不服,上诉至鸡西中院。
释法答疑:二审法院穷尽手段找被告
二审法院立案受理后,首先向一审原告王某释法答疑。民间借贷纠纷系实践性合同,既需要有借贷合意,又必须有款项交付事实。本案中,王某虽提供了借据,但王某主张款项系现金交付,见证人多年前已去世,被告高某不到庭无法核实借据和款项交付的真实性,如果无法找到高某出庭核实案件事实,二审法院只能依据现有证据依法裁判,故希望原告尽可能多的提供被告线索供法院查询其踪迹。经多方打听,原告提供了被告三十多年前曾在鸡东某企业工作过的线索。二审法院立即到某企业核实情况,经查找档案,得知被告高某二十多年前在某企业买断,档案中没有其现联系方式,找寻被告陷入僵局。后二审法官尝试去鸡东社保局查询线索,核实被告高某在某企业买断后是否领取退休工资。经核实,高某确实有领取退休工资情况,二审法院在高某退休档案中调取了其预留的手机号,联系后确认预留手机号系高某妹妹,经过反复沟通,高某妹妹提供了高某的现联系方式。
情理法并用:促成和解暖人心
找到被告高某后,二审法院一方面向其释明民间借贷的法律规定和借钱不还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从情理入手,回顾三十多年前能出借18000多元的情义,引导高某换位思考。经过沟通、调解,高某认可借款事实,并就多年未还款事宜向原告致歉。原告也理解被告多年来的家庭变故和经济窘况,同意被告分期偿还。本案最终以调解方式结案,不仅解了“法结”,也化解了双方“心结”。原告王某感慨道:“没想到这钱还能要回来,感谢法院为老百姓办实事。”被告高某也称,感谢法院化解纠纷,会尽快偿还借款。
这起跨越三十年的借贷纠纷成功化解,是鸡西中院践行“司法为民”“定分止争”理念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鸡西中院始终将“司法为民”理念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定分止争”理念贯穿于案件审理全程,通过类案检索、判前释法、判后答疑等一系列举措提高审判质效,努力化解当事人心结、矛盾。2025年上半年,鸡西中院民商事案件调解率较去年同期上升4.53个百分点,申诉申请再审率较去年同期下降14.03个百分点,定分止争成效显著。下一步,鸡西中院将继续秉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理念,以更扎实的举措深化多元解纷、优化诉讼服务、提升审判质效,用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行动,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切实守护好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