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法院立足基层法院工作实际,将阳光司法作为服务群众,树立公正,赢得公信的“根基”,以高效、便民、开放为中心,纵深推进阳光司法,努力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
以高效为中心,实现“绿色”诉讼。成立便民服务中心,由2名责任心强、法律业务熟、服务态度好的干警组成,专门为群众提供免费服务,服务内容有法律咨询、代写申请、诉状、代写协议、诉前调解、判后释疑、信访接待、提供宣传资料等。开通“12368”法律服务热线,聘请专人接听电话,安排法官及时回复咨询者,化解了大量的矛盾纠纷。 印制《法律服务指南》、《法律服务手册》等法律资料放在诉讼服务大厅内专门区域,由当事人随时查看、领取,同时在恒山法院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地方开辟诉讼指导、便民服务等栏目,告知群众具体的法律规定,提升了居民维权的水平。开展送法进乡镇、社区、企业、校园活动,派出多支小分队开展送法服务,足迹遍布辖区的乡镇和农村,以案件报道、法官说法等群众感兴趣的形式,让群众了解法院工作,学到法律知识;院领导和业务部门与恒山区多家重点企业建立了联系点制度,着重从畅通联络渠道维护企业的生产经营、主动走访联系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法律服务、及时提出司法建议四方面服务企业,切实为联系企业的生产经营解决实际问题,树立人民法院的良好形象,为恒山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高效优质的司法保障。
以便民为中心,体现以民为本。以两个乡人民法庭为中心,通过四个固定巡回审判点辐射全区30多个自然村。依托各村设立的固定巡回审判点和临时巡回审判点,深入村屯全面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并将诉前、诉中及诉后调解、法制宣传、法律咨询融入巡回审判工作中,注重将审判法庭设在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山上林间等,就地开庭、就地调解、力促当场履行。特别是针对交通偏远或者行动不便的老年当事人,实行“上门开庭”的工作方式,深入群众家中就地解决问题、化解矛盾。以达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社会效果。以固定巡回审判点和临时巡回审判点为“流动诉前调解室”,系统开展诉前调解进村屯工作,注重加强与基层调解组织的沟通和协作,充分发挥当地纠纷解决主体熟悉民情、民意的优势,多次邀请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村治安员等协助参与案件调解,尤其是参与婚姻家庭、农村土地承包、损害赔偿等案件的调解,形成解决民间纠纷的工作合力。 最大限度实现矛盾纠纷不出村、不上交的工作目标。通过巡回审判和诉前调解让群众不出村镇,不会上网也能了解法院工作。人民陪审员,特邀调解员实现全区覆盖,定期培训,打造服务当地的“法律服务专家”。
以开放为中心,打造“阳光法院”。不定期举办法院开放日,邀请辖区内的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法律工作者、党政机关公务员等到法院观摩庭审,参观诉讼服务中心、执行指挥中心、文化长廊等。开通官方网站、微博、微信。恒山法院官网设置了法院概况、新闻中心、司法公开、诉讼指南等11个栏目,坚持每天进行更新,及时宣传践行司法为民、化解社会矛盾、推进司法公开、回应群众期待的好做法、新经验,积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截止2015年11月末,恒院官网刊发各类稿件、诉讼指南、开庭排期等4569篇,网站点击人数超过69万人次 。将微博作为弘扬法治正能量、畅通民意沟通渠道的重要窗口进行打造。每天准确、及时、规范发布法院工作动态、开展常态化普法、转载重要社会信息,有效提升司法公信力,增强群众满意度。目前,发布各类微博1370余条,微博粉丝量超过140人。官方微信服务效应后来居上。恒山法院于2015年6月中旬成功开通了官方微信,成为树立服务品牌、传播司法声音、回应司法需求的又一重要平台。该微信平台开设了“了解法院”、“司法公开”以及“司法服务”等3个子栏目,公众可随时随地通过微信平台了解法院最新工作动态、排期开庭、查询法律文书。微信平台的顺利开通,进一步推进了法院与公众的“零距离”对话,截止到11月末,共发布微信共200余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