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中级人民法院主办

 

全国模范法院系列报道五

鸡冠区法院全方位公开打造“阳光”法院

  发布时间:2016-02-01 08:41:51



图1:7名庭审监督团成员参加庭审


图2:“律师共建之旅”开放日画面

    鸡冠区法院始终秉承“公开是取得群众信任最好途径”的理念,通过建设三大平台、公开监督、公开服务等方式,积极深化司法公开建设,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人民法院的理解与信任。

    一是全景式公开审执工作。制定《司法公开实施细则》,从立案到庭审,从执行到听证,从审务到政务,依法可以公开的事项,全部公开。立案环节公开,服务群众诉求。在立案大厅,将立案工作流程、案件收费标准、小额诉讼规定、立案调解流程等诉讼须知,采取牌板式公开,实行窗口式服务; 印制诉讼风险提示、举证须知等诉讼常识,供当事人随看随取;设置导诉台,配备导诉人员,解答诉讼疑问;开通网上预约立案系统、建立案件信息查询系统、制作便民诉讼服务动画,让司法公开看得见、摸得着。审判环节公开,加强质效建设。公开裁判文书:依法能够公开的裁判文书,全部上网公开,公开率达100%。公开裁判依据:在裁判文书后,注明裁判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条款。公开量刑:采取“量刑评议表”的形式,将量刑情节、法定刑、基准刑、量刑增减幅度等量刑依据全面公开。公开答疑:实行案件承办人、庭长、分管副院长三级答疑制,力争服判息诉。执行环节公开,维护胜诉权益。采取短信提示、发放联系卡等方式,向当事人告知案件承办人姓名、联络方式、案件的权利义务。通过录入执行工作节点,方便当事人及时查询办案节点信息。设立执行曝光台,对恶意逃债的被执行人信用信息进行曝光。今年,已曝光108人次,有35名被执行人主动履行了义务,执行标的额296.3万元。今年6月,中央电视台第13套新闻频道《共同关注》栏目,对我院的曝光失信被执行人的工作进行了报道。

    2013年全市法院司法公开工作现场会在我院召开,我院介绍了工作经验。在全省法院召开的司法公开工作推进会上,我院作为全省法院中唯一一个基层院以专题片的形式介绍了司法公开工作经验,获得全省法院的好评。

    二是全视角监督司法行为。我院建立健全监督长效机制,以“事前提醒、事中监督、事后查处”为要求,强化内外部同步监督,确保法院队伍健康发展。强化内部监督机制。我院班子成员以身作则,在执行制度上不搞特殊化,主动加强对领导班子反腐倡廉的责任预案和惩戒追究,敢于向上级院、党委、人大、干警做出廉政承诺,带头签订《公正廉洁司法承诺书》和《党建廉政建设责任状》,以领导干部的自身正、自身净、自身硬,为全院干警做出示范和表率。我院为细化监督方式,开通了院长信箱、设置投诉意见箱,在大厅公开24小时自动录音投诉电话,方便社会各界公开监督。设立专人接待来访人员,对反应问题逐一分类,反应案件情况的转交分管副院长解决,反应干警作风的问题在全院月考评大会上无条件通报。现在对干警作风问题投诉极少发生。全院保持多年违法违纪行为零记录。拓展外部监督载体。我院主动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稳定结对,及时沟通情况,接受监督。2013年开展了执法监督员换届工作,重新聘请执法监督员20名;2015年实施人民陪审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对245名人民陪审员实行电子管理,随机抽选参加庭审,参审率100%。;创设了“庭审监督团”制度:确定矛盾突出、涉及群众利益、疑难重大等五类案件可以组成庭审监督团参与审判,通过参加庭审、评议案件、监督合议、座谈研讨等形式监督审判工作,增进社会各界对法院工作的了解,方便群众监督,排除了个别当事人对法官的怀疑,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2013年8月18日《人民法院报》头版介绍了我院庭审监督团工作开展情况,省法院院长张述元对该项工作做了重要批示,要求省法院研究室进行专项调研,并在全省法院推广。市中院将该项工作写入人大报告,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热议,收到很好的社会反响。

    三是全方位延伸社会服务。举办法院开放日活动,将法院的便民措施、受理案件的审判流程、监督投诉的机构设置等全部向社会公开,满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2013年至今共举办开放日19次,共接待来访人员1000余人次;开展送法进乡村活动,在两乡法庭设立“司法公开服务站”;开展百名法官进社区活动,与全区36个社区全部建立了联系,设立了“法官联络室”,设有固定的联络法官,让法官接地气、法庭近群众;制定了《鸡冠区法院司法便民二十条》,全面开展网上预约立案、释法答疑、风险告知、全程调解、巡回式审判等一站式服务, 为保护公民合法权益提供司法便利;将司法建议形成工作制度,纳入考核范畴,三年发出的43项司法建议,有24项被采纳;开展了“服务小微企业活动”,解决了涉金融企业涉诉送达、涉煤炭企业经营发展等问题,积极为企业防范经营风险提供法律服务;开展社会义工活动,为孤寡老人捐助生活用品,帮助受灾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定向捐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革命老区捐购爱心包裹等活动,捐款捐物20余万元,为政府分忧,为群众解困,同时培养了干警参与社会管理、担当社会责任的使命感。

责任编辑:尹丽波    

 
 

 

关闭窗口